第九届“博博会”圆满落幕 文博饕餮盛宴完美收官

发布时间:2022-09-5 浏览次数:698 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

645家参展单位,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305场在线直播,1455次媒体报道,1亿人次网络点击……万众瞩目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经历了4天的精彩绽放后,于9月4日圆满落幕。


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博博会”以“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为主题,全景式地集中展现了四年来中国博物馆建设、保护、研究、展示、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面貌、新项目、新成就,以及博物馆藏品保护、展示方面的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制作、新创造、新产品、新项目。在展览面积、参展单位、参观人数、配套活动场次、媒体报道次数、阅读次数等方面均超越往届,创出历史新高。







刘洋司长(右二)、何晓雷副司长(左一)9月1号开幕前深夜巡馆检查布展情况


展览规模创新高 展示内容丰富多彩




 

本届“博博会”展览总面积6万平方米,共有645家博物馆及企业参展,其中博物馆437家、企业208家,参展规模为历届“博博会”之最。众多郑州市民对此次展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博博会”在4天的展期内迎来了10万余人次的观众参观,较之于第八届“博博会”均有明显增长,其中还有不少观众表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鉴于公众参观热情高涨,主办方紧急协商,将4日的闭馆时间由原定的12时延长至17时,并增加预约名额以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本届“博博会”展览设有“主题展示区”“博物馆展区” “文博相关企业展区”“文博公益事业展区”四大展区。


 

2022年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四十周年,“博博会”将“与文博事业同行——中国博物馆协会四十年”主题展览设置为主展区,可谓是恰逢其时,极具意义。展览全面回顾了中国博协四十年发展道路,展现了站在四十周年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博协拥抱博物馆事业发展未来的新姿态。不仅如此,流线型的展线、循环播放的纪录片、一本本出版物……展览似是滚动的电影胶片向公众诉说着四十年来全国文博人同心协契、中国博物馆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故事。




“博物馆展区”分为全国博物馆综合发展成果展示、河南省及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展览展示和非国有博物馆展览展示三大板块。展区以博物馆形象展示、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科技研发应用、博物馆教育成果、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为主要展览内容,突出博物馆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作用及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参展的博物馆包含47家红色、革命主题博物馆和纪念馆,较之往年,增加了2.4倍,红色博物馆展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红色文化”成为本届“博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一些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展区也引得观众驻足参观,在学习文博知识的同时,缅怀革命伟人和文化名人,让“逛博博会”的意义更加丰富。


“文博相关企业展区”分为文博企业综合展示和全国文保基地及文保装备展览展示两大板块,展示了208家参展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我国文博企业近年来取得的新发展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为凸显博物馆的公益属性,本届“博博会”设立了“文博公益事业展区”,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和博物馆志愿服务专题展示区,集中展示了两批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成果,以及与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联合开展的“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成果。



 

本届“博博会”,是一届富有科技感的“博博会”。各大展馆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设备和高科技手段,全力打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讲述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发展进程,呈现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智慧安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3D数据采集、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展区内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手段令观众大为赞叹,虚拟主播、AI手语翻译官等若干种虚拟数字人技术产品也为“博博会”增添另一抹亮色,通过面部实时动态捕捉等技术,达到人工无感介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贴近更真实的历史。


活动策划有新意 探寻博物馆最前沿


 

“博博会”不仅是博物馆及相关产品、技术的展示,还有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专业论坛和研讨会,积极回应博物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二届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是本届“博博会”的主论坛。本届论坛在“当下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挑战与对策”主题下,遴选并邀请来自七个国家的十余位青年代表围绕博物馆展览策划的主题理念、展示传播、观众互动等方面进行主题发言,在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开阔参与者的国际视野。


 

展会期间,由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联合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经验交流会,为广大志愿者提供了触摸历史的窗口、施展才华的舞台。


 

中国博物馆协会与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齐行共进: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公益基金”(简称“腾博基金”)也在“博博会”主会场召开了发布仪式,以期重点推进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传播、搭建博物馆青年人才成长平台、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腾博基金”的成立,既是中国博协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腾讯公司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担当。







 

本届“博博会”特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讲述了《探源工程二十载,实证文明五千年》;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从国内外博物馆起源发展的历史和河南博物馆的实践出发,为大家讲述《博物馆的文化与传播》;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名誉院长龚良聚焦《博物馆创新力与影响力》;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与大家分享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多学科应用与展望》。小朋友们的“朋朋哥哥”以《这样奇妙的博物馆——从曹冲称象的故事讲起》与孩子们分享博物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又该怎么样在博物馆学习?这些精彩的讲座面向公众开放,让大众在参观“博博会”展览的同时分享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述。使广大观众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掘、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中国博物馆协会共有17个专业委员会于本届“博博会”期间召开学术会议。来自各专业委员会成员、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与会嘉宾就我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并针对当下我国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贡献了专业化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别出心裁的文化创意是让文物与博物馆以鲜活的方式走进观众生活的重要渠道。在“博博会”展区还特别准备了能够与观众产生亲密互动的文创体验项目以及皮影戏、快闪表演等文艺演出活动,令本届“博博会”在开幕当天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打卡,让参与者更好地感受创意,增加体验感。整个“博博会”展区现场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学术性与互动性,观众在享受文博文创视觉盛宴的同时,可以体验到更多博物馆特色文化活动,一些如观众亲手制作版画、3D打印巧克力图案、临摹纹饰涂色、组装日晷表、手作花簪、压制皮革图章等免费互动体验项目同样迎来了参与热潮,展会现场热闹非凡、异彩纷呈。为提高公众参与度,组委会特别设计了“博博会护照”向观众免费发放,各博物馆展位提供盖章服务,此活动一经推出就吸引大量观众竞相参与,展位前刷馆集章者络绎不绝,“一天打卡600家博物馆”成为了无数博物馆爱好者的口号。


 

“博博会”期间,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还举办了重要主题活动“博物馆之夜”。各地文博单位代表、国内各大博物馆馆长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郑州博物馆共赏文博盛宴,沉浸式共度“博物馆奇妙夜”。


媒体传播出新招 展会影响力再“破圈”


本届“博博会”也得到了各大媒体平台的高度关注。展会开幕当日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平台,河南省和郑州市的地方媒体以及博物馆行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来自“博博会”现场的消息,关注度远远超过往届“博博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平台连续推出两期探馆直播,新华社客户端、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均围绕“博博会”开通了线上新闻专题。据不完全统计,“博博会”期间各大媒体累计刊发报道1455条,累计阅读量突破7000万次;其中仅微博平台就设置了63个“博博会”相关话题,话题总阅读量突破6000万。


此外,本届“博博会”创新性地开展了“豫”见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全国主流媒体“100小时·直击博博会”活动。与“博博会”主题一脉相承,主题以举办地所在省的简称“豫”为切入口,结合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新趋势、新热点和展览展示的新内容,直播报道大众最关心的内容,用全新融媒传播手段体现新时代博物馆新的形象。同时,多家媒体也自发组织策划以“云探博博会”“探馆”“博物馆之夜”等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活动,据统计,“博博会”期间共举办305场直播活动,观看量达3460万。


本届“博博会”在传播领域的创新突破,得益于中国的博物馆人在新冠疫情的三年中克服困难,把握数字化时代重大机遇,部署馆藏资源数字化、藏品管理信息化、陈列展览网络化,策划推出云展厅、云课堂、云直播、云考古、云培训等一系列在线传播活动的成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博物馆事业与时代发展共融共生,与数字经济交织交汇,与美好生活相依相伴的无限可能。

泱泱中华大地集聚了灿烂的历史文明与深邃的古老智慧,第九届“博博会”是异彩纷呈的文化饕餮盛宴,是同力协契的文博工作者的精神彰显,是推动中国博物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谱写出的浓墨重彩新篇章,相信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将乘着“博博会”之风迎来新的契机。


让我们相约下一届“博博会”,持续奋斗,开创未来。





责 编: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