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宫秋》的曲辞流播

发布时间:2021-10-18 浏览次数:6126 来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作者简介:王 欣 (1977- )男,安徽阜阳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摘要:《汉宫秋》的曲辞艺术造诣极高。元杂剧因题发挥、淋漓酣畅的特色,在剧中尤见尽致,所以《汉宫秋》对后世创作影响最多也最深的当属曲辞。许多作家并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的创作中灵活化用《汉宫秋》优美曲文,获得极佳的艺术效果。《汉宫秋》许多唱词也写得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极富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世文人从事昭君题材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标准和楷模。


关键词: 汉宫秋;曲辞;化用;情境


中图分类号: I206. 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0) 12-0027-04



作为保存至今的第一部昭君题材的戏曲作品,马致远的《汉宫秋》奇妙地、天衣无缝地包融了前人所发掘的昭君题材的丰富意蕴,并加以创新,使之深化,成为古典悲剧的代表作,并获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它也是昭君故事演变史上的里程碑,《汉宫秋》的诞生标志着昭君文学的叙事要素的完备与成熟,也标志着昭君出塞之文学母题正式定型为一种文学经典,深深的影响着后世人们的心理与创作,并突出地表现在戏曲、小说、诗歌等领域的创作中。


《汉宫秋》的曲辞艺术造诣也极高。元杂剧因题发挥淋漓酣畅的特色,在剧中尤见尽致。诚如王国维所评价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在马致远笔下,几乎每句曲辞都能深入表现剧中人的内心,昭君的思绪和感情随着曲句的抑扬而低昂,为演员的身段动作提供了丰富的表演余地,这些都引起了后世许多作家的重视,成为后世文人从事昭君题材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标准和楷模。


一、对《汉宫秋》曲辞的化用


许多作家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的创作中灵活化用《汉宫秋》优美曲文,获得极佳的艺术效果。明代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杂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该剧属于文人单折戏,一折两场,分“汉宫”和“塞外”,旦本。在内容上与《汉宫秋》极为相近,并着力开掘了昭君被迫远嫁的痛苦。


    当身为宫女的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遭到点污,未能得君之宠。适逢匈奴与汉和亲,汉皇按照画像选定昭君下嫁匈奴单于。待昭君上朝时,汉皇方知她天姿国色,与画像迥然有别,欲留下昭君,又恐失信于匈奴,不得已仍令昭君远嫁塞外,同时斩杀欺君的毛延寿。昭君乘马远行,一路上愁肠百结,弹起琵琶以倾心中的哀愁。【北双调·新水令】“征袍生改汉宫妆,看昭君可是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由《汉宫秋》【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装,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化用而来。陈与郊以无限忧伤的语气抒发了昭君被迫远嫁匈奴的悲苦心绪。她改换征袍,踏上征途,感觉自己此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美丽动人、对未来抱着无限希望的多情少女了。“旧恩金勒短”两句触景生情,取喻巧妙,意思是说汉皇的恩宠于她只如驾驭马的金勒般短,未多承受已自到头;而远嫁匈奴的新恨却似玉鞭那样长,缭绕心间,拂之不去。马勒与丝鞭的长短原是可以计数的,人的意绪情感则难以具体衡量。这里以长、短二字综合两者,借有形写无形,由客观见主观,通过戏剧场面上的眼前景显出人物的心中事,因难见巧,言简意赅。最后“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两句点明时地,将令人留恋的大好春光与远行的旌旗、空旷的边塞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现出昭君对汉土的留恋和对塞外边地的厌憎。再如【南江儿水】“灯下茱萸帐,车前苜蓿乡。伤情并入琵琶唱。那更这灞桥流水伤来往,渭城新柳添凄怆。娘娘,着甚支吾鞅掌。女儿每呵转向长门,两地一般情况。”袭《汉宫秋》【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悒,小家儿出外也装摇。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陈与郊以一段陪侍宫女的曲辞来渲染衬托昭君琵琶声中流露出的无限愁苦。“茉萸帐”是茱萸锦制成的床帐;苜蓿源自西域,故这里以“苜蓿乡”代指塞外。此时此刻“灯下茱萸帐”的凄清与即将奔赴的“车前苜蓿乡”的荒凉,更增添了出塞者的惶恐与愁怅,内心的哀愁也就通过琵琶的演奏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下面两句别开生面,不说是远行者见到流水与柳色感到伤心,而说是“灞桥流水伤来往,渭城新柳添凄怆”,将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客观外物上去,用移情手法抒写离愁别恨,更委婉曲折更耐人寻味。宫妃们所唱的“着甚支吾鞅掌”,意思是劝昭君不必窘急惶恐,因为留下汉宫忍受孤寂就会如同失宠后幽闭长门的汉武帝皇后陈阿娇一样,忍受孤寂的岁月折磨与孤苦伶仃远嫁匈奴、两者并无多大区别。这里暗用宋代王安石《明妃曲》中“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句意,将作品的意旨,从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升到对男尊女卑霸权的揭露的高度。


    接下来,【北雁儿落带得胜令】“那里是哭虞姬别了楚霸王,端的是送娇娃替了山西将。保亲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止不过汉戟凛胡霜,则待出红儿、扰白狼,压翻他杀气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万行。”袭《汉宫秋》【雁儿落了】“我做了别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陈与郊更加增强了讽刺和批判意味。昭君毫不留情地指出,自己远嫁他乡同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围垓下,被迫与虞姬刎别的情况截然相反,并非沙场失利,而是“汉戟凛胡霸”,汉军慑于匈奴的强悍,未战先怯,于是“出红儿、扰白狼”,“送娇娃替了山西将”,让弱女子充当牺牲品,出塞和亲。“红儿”和“娇娃”都代指红颜,“白狼”指代匈奴等异族,古代山西多出将才,故以“山西将”指称朝中将军。李左车及丞相萧何都是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保亲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两句另有深意,实际上是说现世的朝中大臣空有李、萧等人的名位,却不能为国建功立业,危急关头依赖弱质女流来抵挡异族入侵,借和亲手段“压翻他杀气三千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跑前跑后地 “保亲”、“送女”,至于被迫出塞和亲者思乡念亲、忧恨交并以至于“啼痕一万行”的苦楚,他们就完全不管了。马致远《汉宫秋》中原有“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之句,系出自汉元帝之口,这里改由昭君将这个意思说出来,一针见血地描绘出朝中大臣求和苟安的庸碌无能与丑恶嘴脸。曲文的最后几句重新回到离愁别恨情感基调上,以当下“盼宫中,忘节安上”的惶乱情状与设想中“望大山,凝帝乡”的塞外景状相对比,突出了昭君无所依靠的绝望心境。句中的“苍黄”义同“仓皇”,有匆促、慌乱之意,“参商”指人分离不得相见;“天山”为西域山名,用以指代边地景物,而“帝乡”则指汉都长安而言。“盼”字与“忘”字将昭君临去的痴迷眷恋之态刻画得极为传神,“望”字与“凝”字则将她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外,【南侥侥令】“娘娘,伤心怀汉壤 ,众官员呵,携手上河梁。你有一日蒲桃春酿赏,又只怕鸿雁秋来断入行”,袭《汉宫秋》【桃花酒】“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驾返咸阳”。【南园林好】“谪青鸾冤生画郎。今日呵!辞丹凤愁生故乡。娘娘,虽未度关,想这一片心呵!先向李陵台上。怜岁月,伴凄凉,还遣梦,到椒房”,袭《汉宫秋》【桃花酒】“他部从入穷荒,我銮驾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等等,不一而论。


陈与郊以其塑造的忧郁愤懑的昭君形象,以其婉转低回的戏剧情绪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虽然《昭君出塞》在许多方面效仿了《汉宫秋》,但由于陈与郊对《汉宫秋》艺术精神的深切领会和继承,特别是曲调方面的独到之处,还是得到了许多曲作家的肯定。如明代戏剧理论家祁彪佳在其《远山堂剧品·雅品》中说:“此剧仅一出,便觉无限低回。内有一二语,取之元人《汉宫秋》剧。”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昭君出塞》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但客观而言,《昭君出塞》和《汉宫秋》的曲词相比,终究缺少遒劲之气,显得过于清丽。故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汉宫秋》最为绝唱,则陈玉阳之作未足于戏曲史上放光彩也。”


《汉宫秋》优美的曲文,既得到了普通民众的认可,也赢得文人的心,他们不但极力称颂其辞,欣赏、吟 唱,且常将其拈入诗中。如元初诗人元淮所著《金囦集》一卷,其中《吊昭君·马致远词》云:“昔年上马衣貂裘,不惯胡沙万里愁。阁泪无言窥汉将,偷生陪笑和 箜篌。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河秋。但是若贿毛延寿,安得高名满蓟幽。”该诗不仅依马致远《汉宫秋》吟咏了王昭君事迹,其中五六两句还从《汉宫秋》第二折【贺新郎】曲“怎下得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化出,将饱含血泪的离愁与送别的场景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艺术感染力极强。


再如《予暇日喜观书画,客有示以二图,乃 < 昭君出塞 > 、< 杨妃入蜀 > ,悉是宣和名笔。客以诗情,就书卷尾 中州词(选一首)》:


西风吹散旧时香,收起宫装换北装。绒帽貂裘同锦绮,翠眉蝉鬓怯风霜。草白云黄金勒短,旧愁新恨玉鞭长。一天怨在琵琶上,试倩征鸣问汉皇。(《金囦集》)


   该诗首二句,元淮化用《汉宫秋》第三折【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烘托出诗歌的悲怆沉痛氛围。五六句从《汉宫秋》第三折【新水令】“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化出,七八句从《汉宫 秋》第三折【驻马听】“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化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昭君缠绵悱恻,矛盾痛苦的复杂心情。


这些对《汉宫秋》曲辞的化用,体现出接受者对汉宫秋》曲辞的认同,这也是《汉宫秋》曲辞传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悲剧情境的影响


《汉宫秋》全剧细针密线,结构紧凑。它不仅以紧张曲折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更以浓烈的抒情取胜。剧中以大量文字表现汉元帝失去昭君时的悲愁别恨。许多唱词写得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极富艺术感染力,如第三折元帝唱的【梅花酒】和【收江南】二曲苍凉激楚,三、五短句间用,顶针续麻,文辞重叠交错,旋律简短急促,实感幻觉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元帝的哽咽哀伤之情,给人以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感。剧尾作者再将长空孤雁的悲鸣与元帝夜半怀念昭君的惨痛心情融合在一起,也堪为绝唱。能够深切领会和继承这种艺术精神并予以全面发挥和创造的明清戏曲当属尤侗的《吊琵琶》。纵观《吊琵琶》全剧,结构谨严,曲白俱佳,情感浓郁,特别是剧作最后以蔡文姬吊明妃青冢结束,出人意表,想落天外,却与《汉宫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马致远一样,尤侗也生活在异族入主中原,汉族劳动人民受到残酷压迫的时代。南明王朝醉生梦死,文武内讧攻伐,虏寇祸害百姓。社会之黑暗尤甚于元朝。作为一个有自尊和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在其内心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尤侗利用昭君和番旧事,经过曲笔编织,直抒胸臆,感叹兴亡,渲泄亡国之痛和表示对现实的不满,正如其友彭孙遹《吊琵琶题词》谓:“红粉春蛾齐掩泣,情知不独为明妃”。对于《汉宫秋》,他在《西堂乐府· 自序》中曾经表示:“东篱四折,全用驾唱,大觉无色。明妃千秋悲怨,未为写照,亦是阙事。故予力更之。”于是将马致远创作以汉元帝为主角的状态,改为王昭君为主角,显示出他既为昭君写怨亦抒自我悲怨之用心。


在该剧第四折,尤侗表面上是抒发对美人不幸命运的哀痛,实则书写自身的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蔡文姬被匈奴掳去,为左贤王阏氏。文姬携酒至青冢凭吊,弹《胡笳十八拍》,向昭君倾诉不幸遭遇与思归之情,【双调·新水令】: “俺本是名门画阁小婵娟”,一个 “小”字,见出蔡文姬的柔弱娇态。娇小美丽、情致非凡的文姬一旦被掳,周围的一切全变了,“帐毳裘毡,划地新妆变”。这种前后生活的巨大改变自然使人物内心不再平静。【驻马听】一支曲子,就倾诉了文姬满腔的乡思边愁。身陷胡地的蔡文姬无时不在梦想着故乡的木兰舟和开满荷花的池塘,而眼前却只是遍地的边草,在这个孤独无助的环境中,她只能对两百多年前的王昭君的鬼魂倾诉衷肠。接下来的一曲【沉醉东风】,“初开钩弋拳”典见《汉书·外戚传·孝武钩弋赵婕妤传》,汉武帝见到一个双手紧握拳头的美女,数十人都不能掰开她的手,而汉武帝就轻轻弄开了,并把她选入宫中,宠爱备至。“庄姜盼”典出《诗经·卫风·硕人》,庄姜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美女之一。这两处用典意在说明昭君刚刚承受皇恩,顾盼元帝时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美好的情意。而昭君刚刚承宠,就被匈奴要走了,真是不幸。文姬含蓄婉转地对昭君当年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接下来【雁儿落了】、【得胜令】两只曲子中,蔡文姬又以卫子夫,班婕妤等四位汉宫的美人与王昭君作比,进一步对昭君远嫁他乡、身死交河的不幸遭遇寄予无限同情。“白草黄沙地,梨花寒食天”一联,十分精切。“梨花”喻指寒雪,这两句既表现胡地的景色,又形象地烘托出了昭君死后的凄凉。


【沽关酒】是蔡文姬将史家痛斥了一番。这里,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尤剧中的王昭君象《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一样迫不得已而与匈奴和亲,并投交河而死。而《汉书·元帝纪》,《后汉书匈奴传》则记载了昭君自愿出塞与匈奴和亲,并先后作了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儿子复株累若单于的阏氏。文姬认为史书如此描写是对昭君声名的玷污,无异于辱没“卫姬”、“楚妃”,“卫姬”和“楚妃”是两位贞女,典故分别出自《艺文类聚·卷九十·扬雄〈琴清英〉》与今本《列女传·楚贞姜夫人》。“他(她)不曾进穹庐黥墨面,又何曾叙抵羊牵黄犬?怎将汉宫人扭入匈奴传?”文姬慷慨陈词,正是剧作家心底块垒的宣泄。这支曲子中,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交错,蔡文姬时时冲破剧情的束缚,超越历史时空的血累控诉,正表现出剧  作家内心不可抑制的悲愤之情。【太平令】一曲,蔡文姬认为真相终要大白于天下,她呼唤昭君显现魂灵。


【七兄弟】一曲中,文姬深深地惋惜昭君过早的离开人世,慨叹两人虽结同心却不能想见。文姬将剪成蝴蝶状的纸钱挂在墓前的青松上,把驼酥供在昭君的坟旁,取琴弹奏《胡笳十八拍》,将情感推向高潮。文姬与昭君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梅花酒】一曲中,顶真手法的运用,使语言节奏逐渐加快,曲子旋律越收越紧。文姬想起自身的不幸,不禁潸然泪下,她渴望爱情,而现实却是冷酷无情地摆在面前。【收江南】中,蔡文姬厉声质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胭脂颜色丧祈连”,“娥眉宛转委花钿”,蔡文姬悲愤的情感在这支曲中达到了极点。焦循《剧说》评云:“尤西堂作《吊琵琶》,前三折本东篱(马致远) ,末一折写蔡文姬祭青冢,弹胡笳十八拍以吊之,虽文人狡狯,而别致可观。”尤侗的这一艺术创造,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尤侗终究无力改变满清代明的现实,正如王昭君和蔡文姬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一样,他把满怀的深恨都传托在戏曲创作中。较多的用典、书面化、雅化的语言,对《汉宫秋》悲剧抒情氛围的延续和继承成为该作品的一大特色。“借清笳之拍,极哀艳之思,调促音长,缠绵欲绝。”清人彭孙遹对《吊琵琶》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在《汉宫秋》的影响下,无名氏《和戎记》也充分发挥了南曲擅长表现男女情爱的特点,着力渲染了元帝与昭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君情深似海,妾意重如山”,“也曾和你万花台上把盟誓说,也曾和你携手玩江月,也曾和你同衾枕、恩情不绝”,“把指尖儿将丝弦操,正是知音弹与知音听,奈故人已远,怎得个知音晓?!纵有伯牙七弦琴,惟有孔仲尼堪叹颜回少,聪明富贵难比天高。怨侣付多情,藕丝弦下焦,音韵多颠倒,不响难拨操,怎不叫人恍恍心焦?”真是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作品还通过抨击汉朝将相的怯懦无能进一步将昭君出塞时的哀怨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二十二折萧善音自愿替代昭君出塞:“只愿国安宁,抛家远涉长安去,将身舍命报朝廷”。十九折昭君说:“文官乃是木雕的,武将一似泥塑成,两国如何得安宁”;二十七折“妾不弃君之命,恐江山难保,社稷倾危。能舍一人之命,保全万载之邦,救万民之灾难”,“妾死无怨”。当昭君辞别汉都渐行渐远,长安与塞外的巨大差异使昭君的怨恨也越来越巨大。在那广袤无垠的漠野,一名从未出过远门的闺秀不顾一切地弹着琵琶,仿佛在绝望地呼喊:“为辞了汉高王,那王多奸佞,割舍得貌美人,把胭脂为阵。满朝多少文和武,有百万铁衣郎,更没个男儿性!忍将红粉去和番,要那将军则甚?”作品通过昭君的唱词贴切地展现了她此时内心的幽怨与激切,抒情气氛浓郁,艺术感染力极强。


现代昆剧《昭君出塞》也借鉴了《汉宫秋》长于抒情的特点,在凝重荒凉的悲剧氛围中,既凸现了深沉厚重的政治背景与历史内涵,更为我们展现了千年前一个女子去国离乡时丰富凄凉的内心世界,唱辞优美,情感浓郁。“别离泪涟,怎忍舍汉宫帝辇。无端歹贼弄朝权,汉刘王忒煞懦软。那些文官济齐全无用,就是那武将森森也是枉然。却将我红粉去和番。臣僚呵,于心怎安,于心怎安!”面对茫茫天际,寒风凛冽,雪雨霏霏,耳听孤雁悲鸣、极目冷落荒芜之景,和番远嫁的王昭君怎不触目伤怀,悲从中来!怀抱琵琶,用动听的曲辞唱出了这位幽怨的佳人内心的孤独、留恋、无奈、茫 然、辛酸的悲苦之情,令人动容。“王昭君一阵阵频把泪弹。俺这里怨刘想汉,眼睁睁盼不到南来雁,南来雁!啊呀雁儿吓,你与我把书传,再与我多多拜上家乡父老,道昭君再不能返家园。恨只恨满朝文武忒无能,却叫奴红粉亲自去和番。要见家乡叫我难上难!”昭君思念汉帝怀恋故土,同时,对于出塞和番的悲剧命运也怀有无限幽怨。在寂寞的原野,柔肠寸断,悲痛万分。胡地千里,难返故乡,连那南来的大雁也盼不到一只,真是“无处话凄凉”,心中纵有千种哀怨、万般孤寂,又可以向谁人述说?那携画像北投的画师毛延寿、那看了昭君画像便来索人的匈奴单于都固然可恨,而昭君所依恋不已的汉家王朝却更为可恨,是它导致了昭君的悲剧命运,“恨只恨满朝文武成无能”,只能由她“红粉亲自去和番”。话语尖锐深刻,直指贪生怕死不敢征战文武大臣,最终只能让她这一弱女子去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落得个“要见家乡叫我难上难”的结局。昭君的爱国情绪和愤慨心理溢于言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57.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六)[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9.


[3](清)焦循撰.剧说[M].上海:广文书局,1970:78.


[4]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705.


[5]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7.


[7]傅丽英.马致远全集校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8]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编 者 按:原文载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27卷第12期,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